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教师风采 > 正文

教授:王殿轩

【 发布时间:2020-03-07 】

        

 王殿轩,男,二级教授,中共党员,博士/硕士生导师,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标准化与质量检测中心主任,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粮食储藏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 “十三五”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河南省“粮食产后安全及加工”特色学科群学科带头人,郑州市“1125聚才计划”创新领军团队牵头人。

通讯地址:郑州市高新区莲花街100号

联系电话: 0371-67789840

电子邮箱wangdx@haut.edu.cn    

 


 

 

学术兼职

中国粮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粮油学会储藏专业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粮油学会有害生物防治类专家库学术带头人。

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粮食储藏与流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

Grain & Oil Science and Technology,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学报(自然科学版)、粮油食品科技、粮油储藏 杂志编委。


教育与工作经历

(1)教育经历

1979-09至1983-07 郑州粮食学院粮食储藏专业,本科学习

1999-09至2002-06 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习

2003-09至2006-06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习

(2)工作经历

1983-07至1990 郑州粮食学院  助教

1990-11至1995-11 郑州粮食学院 讲师

1995-11至2003-11 郑州粮食(工程)学院 副教授

2003-11至今      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  教授

2007-10至于2011-01 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粮油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副主任

2011-01-2016年06  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粮食储运工程中心 主任

201606-201906 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粮食储运工程中心主任 兼任 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副院长

201906 至今,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标准化与质量检测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与方向

粮食储藏,储藏物昆虫与害虫综合治理

 

 

教授课程

本科生:《储藏物昆虫学》、《储藏物害虫综合治理》

硕士生:《昆虫毒理学》、《仓虫研究技术》、《害虫综合治理》《现代储粮技术研究进展》等。

博士生:《储粮生态原理与调控》、《食品营科学与工程专题》


研究成果

(一)主要科研项目

(1)“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腐败变质以及霉变环境影响因素的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技术研究”(2017YFC1600800)项目负责人,进行中,201801- 2021 12

(2)“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数字化粮食物流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2013BAD17B01),课题负责人,科技部验收。

(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产后领域)“农村储粮防虫、防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6BAD02A18),课题主持人,科技部验收。

(4)“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储粮高效绿色杀虫防霉技术研究开发之子课题“辐照杀虫技术研究与开发”(2006BAD08B02-05),子课题负责人,科技部验收。

(5)“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小麦储藏粮情关键因子调节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D03B02),子课题负责人,科技部验收。

(6)“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产后领域)课题“稻谷、小麦、玉米保质储藏与虫霉监测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粮库储粮害虫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持人,科技部验收。

(7)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项目—中国甲基溴行业计划 “粮食仓储行业磷化氢熏蒸技术规程编制”(MP/CPR/03/092),主持人,验收。

(二)代表著作与论文

(1)主编《磷化氢熏蒸杀虫技术》,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

(2)主编《商品学概论》,中国科学出版社,1996;

(3)主编《中国储粮昆虫图鉴》,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主编《储粮磷化氢熏蒸区域优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主编《农产品保护与检疫处理技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6)主编《粮管所(站)长业务全书》 中国环境出版社 1999;

(7)主编《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培训教程  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8)主审 内贸部编教材《商品学》,内贸部成人教育教材,1998;

 JI Le,WANG Dianxuan,ZHAO Chao,ZHANG Ruijie,ZENG Fangfang. The Sizes of Sitophilus zeamais in Different Life Stage[J]. Grain & Oi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8,1(04):163-170.

 Xinxin Zhao,Dianxuan Wang , Paul G. Fields , Hui Li. Effect of aflatoxin B 1 on development, survival and fecundity of Ahasverus advena (Waltl). Journal of Stored Products Research 77 (2018) 225-230.

 Wang Dianxuan, P.J. Collins, Gao Xiwu. Optimising phosphine fumigation of bag-stacks[J]. Journal of Stored Products Research. 2006,42(2):207-217

(三)授权发明专利

(1)磷化氢熏蒸尾气光降解装置,授权发明专利,发明人:王殿轩,CN200910064940.6;

(2)袋装粮食降水杀虫装置,授权发明专利,发明人:王殿轩,CN200910064397.X

(3)花生仁储备仓,授权发明专利,发明人:王殿轩;吴侠;杜长安;王卫良;刘五奎;李普选等,CN201210170384.2

(4)一种用于高大花生仁储备筒仓的采样器,授权发明专利,发明人:王殿轩;杜长安;张国治,CN201310510603.1

(5)一种以菌毒适生性昆虫降解储粮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授权发明专利,发明人:王殿轩;赵欣欣,CN201510281051.0

(6)一种小麦高大房式仓仓储害虫监测捕集系统,授权发明专利,发明人:李慧,王殿轩,CN201610749800.2

(7)一种检测粮食等散粒体散落性指标的设备,授权发明专利,发明人:吴峡;杜长安;王殿轩,CN201110442634.9

(8)一种微小昆虫标本图像采集系统,授权发明专利,发明人:阎磊;马宏琳;王殿轩;张浩,CN201611150414.8

(四)制定国家行业标准

(1)国家标准 GB/T17913-2008粮食仓库磷化氢环流熏蒸装备,主持人。

(2)国家标准 GB/T 22495-2008磷化氢仓外发生器,主持人。

(3)粮食行业标准,LS/T 1201-2002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主持人。

(4)国家标准 储粮害虫防治技术效果应用评价,主要参加人。

(5)粮食行业标准LS/T 1211-2008 粮油储藏技术规范,主要参加人。

(6)国家标准GB/T 26879-2011粮油储藏 平房仓隔热技术规范,主要参加人。

 

 

奖励与荣誉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2010年度

“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先进个人;

2010年度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科技创新标兵;

2010年、全国粮油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1-2005年度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2006-2011年度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科技创新标兵。


实验室和科研团队介绍

 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储藏物昆虫研究室位于莲花街校区40号楼,与原郑州粮食学院同期创建,曾以“郑州粮食学院仓虫研究室”享誉业内。在学校特色办学和学科发展进程中,拥有了一支国内储藏物昆虫与害虫防治研究为主要研究领域和特色的教学科研队伍,所建设储藏物昆虫标准室为国内外同领域昆虫种类和件数最大最全的昆虫标本藏馆,被国际同行认为是“国际上最大最好的储藏物昆虫展示室”。奠定了储藏物昆虫与害虫防治研究领域的基础,开展了大量科研和学术活动,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和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培养了众多行业高级专门人才。

 以储藏物昆虫研究室诸多资源为支撑,研究室培养粮食储藏方面本科毕业生约3000名,博硕生上百名,为粮食、检疫、药材等行业培训专业技术人员上万名,先后主编出版《仓库昆虫学》、《仓库昆虫图册》、《我国蛾类储藏害虫鉴别》、《储藏害虫防治》、《河南省昆虫志·鞘翅目(一)》、《储藏物害虫与防治》、《储粮昆虫图鉴》等多部教材和著作。

科研团队:

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粮食储藏技术与储粮昆虫与害虫综合治理教学科研工作,指导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80余人,本科毕业生近200人。高级职称教师3人,中级教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有9人。在储粮昆虫分类学、生物学、生态学、储藏物害虫综合治理等领域成果丰硕,尤其储粮熏蒸杀虫、储粮害虫检测技术研究等方面国内领先。团队紧密跟踪国内外粮食储藏科技发展趋势,围绕国家和行业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科研教学工作,承担了大量国际合作、国家重点研发(科技支撑、科技攻关)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剂量,在粮食储藏科技创新研究坚持不懈。长期与生产企业紧密合作,完成了大量横向科研项目。与国外相关领域先进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交流频繁,聘有海外合作导师进行研究培养、交流和指导。